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欢迎你

领导班子信箱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研究生教育    培养方案    正文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20-04-20  供稿人:杨航  文章来源: 发布者:柳祚满  浏览: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工程领域名称、代码

工程领域:物流工程

领域代码:0805240

 

二、专业简介

       物流工程是一门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学科,它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等众多领域,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校是江西省最早开办物流教学及学科研究的高校,2005年获批招收物流工程硕士,2007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15年获批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下招收博士生,2016年全省物流管理类专业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排名第一。

我校物流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其中硕士导师10名,博士生导师1名,长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省主要学科带头人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级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华东交通大学天佑拔尖人才(学者)2人,并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术研究骨干。

学科团队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卓有成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ISTP/CSSCI论文40余篇。学科团队有广泛的国际交流渠道,学术空气浓厚,理论成果丰硕,服务地方经济卓有成效,成为省内物流领域的知名智库和物流咨询服务基地,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部级以上奖项多项,在国内物流学术界和业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我校物流工程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省一流学科,高铁与区域发展省级研究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一级博士点,现代物流研究所以及现代物流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围绕“交通特色、轨道核心”办学定位,突出面向大交通和制造业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以工为主,管工结合,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

 

三、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设计方法与手段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流程与方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方式

11-1.5年内完成课程阶段学习;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届本科毕业生累积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在进程安排上,实践环节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时间可部分重叠。

2、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渠道管理、供应链协调等。

2、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

为政府、行业提供物流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制定、物流行业调研及数据统计等,为区域完善物流服务、物流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

4、智慧物流与数据挖掘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机器学习增强运筹优化、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物流大数据挖掘等。

5、铁路物流

铁路运输市场调研及营销策略设计、铁路货运系统设计和优化、铁路运输产品设计和运输组织优化等。

 

六、修业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不超过5年。

 

七、培养环节

1、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应在第三学期未或第四学期初完成。

2.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5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参照《华东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办法》。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训练研究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其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培养环节详见“九、学位论文”部分。

 

八、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和必修环节实行学分制。学分的基本要求是:总学分不少于5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7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9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8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10学分,学位论文16学分。

 

物流工程专业(专业型)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设学期

是否必修

备注

公共基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2

1

必修

 

 

综合英语

4.0

64

1,2

必修

 

 

英语与科技写作

2.0

32

2

 

限选一门

 

 

商务英语

2.0

32

2

 

 

英语听说

2.0

32

2

 

专业基础课

 

运筹学B

(模型与算法)

2

32

1

必修

 

 

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

2

32

1

必修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2

32

2

必修

 

 

系统建模与仿真

2

32

2

必修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2

32

2

必修

 

专业前沿课

 

物流工程与管理前沿

1

16

2

必修

 

公共选修课

 

信息检索

1.0

16

1

选修

 

 

知识产权

1.0

16

1

选修

 

 

工程伦理

1.0

16

1

必修

 

 

心理健康与调适

1.0

16

1

选修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2.0

32

1

选修

 

 

应用数理统计

2.0

32

1

选修

 

 

数学物理方法

2

32

1

选修

 

 

第二外国语(日、法、德)

2/2

32/32

1,2

选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6

2

选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1

必修

 

 

创新创业与自我管理

2

32

2

选修

 

 

专利与文献检索

1

16

2

选修

 

 

国学

1

16

2

选修

 

专业选修课

 

管理研究方法论

2

32

1

选修

 

 

系统工程

2

32

1

选修

 

 

多元统计分析

2

32

1

选修

 

 

战略管理研究

2

32

2

选修

 

 

计量经济学

2

32

2

选修

 

 

物流系统论

2

32

2

选修

 

 

管理类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

2

32

2

选修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

32

2

选修

 

 

铁路货运与物流

2

32

2

选修

 

 

运输规划与管理

2

32

3

选修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

2

1

3

必修

 

 

开题报告

2

1

4

必修

 

 

专业实践

6

6

2-4

必修

 

 

学位论文

16

 

5-6

必修

 

补修课程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统计学

 

 

 

 

 

 

管理学

 

 

 

 

 

 

物流学

 

 

 

 

 

 

供应链管理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研究生选择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实践性。

()学位论文要求

1、选题要求: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选题类型可以多样化,包括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方案设计等。不管选择何种类型题目,成果均需以完整的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2、写作要求:按照《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及写作规范》,论文字数可以根据论文的类型和选题而定,原则上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3、提交要求: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位论文从选题、开题、实施、撰写均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经导师认可并签署明确意见后方可提交。

4、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某一领域相关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问题。论文研究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具有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潜力。

2)要求论文条理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符合规定。

3)论文中应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在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要求论文内容充实,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

4)社会评价较好,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对物流产业或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环节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原则上应邀请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参加),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2、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学校的规定执行。

3、预答辩。目的是了解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帮助研究生尽快解决问题,修改和完善论文,以为正式答辩的顺利通过做好准备。预答辩时间安排在论文初稿完成后,一般在正式答辩3个月之前;由导师或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聘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导师、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人(校内、校外不限)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并报所在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预答辩委员会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审查,重点检查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论文工作量、有无违反学术规范现象等,并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4、查重检测:重复率少于30%

5、论文评阅: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2名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作者的指导教师不参与其本人的论文评阅。

6、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参加。作者的指导教师不参与其本人的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等工作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发表论文满足《华东交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2018年修订)》之规定,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由学校分别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十一、必读文献

开题前要求查阅一定数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3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5000汉字。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主编或出版单位

1

供应链建模(英文版)

()杰里米·夏皮罗 

2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 战略与案例研究(第三版)

()大卫·辛奇-利维

4

M&SOM-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INFORMS

5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Elsevier

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Elsevier

7

管理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8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10研究所

9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10

物流技术

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

11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12

工业工程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