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欢迎你

领导班子信箱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研究生教育    导师风采    硕士生导师    正文

唐柏赞

时间:2022-03-01  供稿人:  文章来源: 发布者:柳祚满  浏览:


姓名:唐柏赞

工作单位: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职称职务:教授

联系电话:13718031088

电子邮箱:tangbaizan@163.com

招生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博士)、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硕)、交通工程(专硕,方向01道路与铁道工程)

一、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地区、青年各1项)、江西省人才团队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专项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企业合作攻关项目4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5项、授权实用新型13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大会学术成果奖。担任国内外权威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Scientific Reports、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振动与冲击、地震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等刊物审稿人。

二、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2007年09月 2011年06月,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学学士

2011年09 月 – 2012年0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学习

2012年08月 – 2014年06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

2014年09月 – 2018年01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8年03月 2021年12 月,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

2021年03月 2022年02 月,华东交通大学基建处,处长助理(挂职)

2022年01月 – 2025年03月,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2024年11月 – 至今,分宜县政府党组成员,江西分宜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挂职)

2025年03月 – 至今,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三、主要研究方向: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地下交通基础设施抗震减灾、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

四、主要学术兼职:

[1]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2]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3] 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工程抗震与防灾减灾专委会委员

五、个人荣誉:

[1] 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2024

[2] 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青年人才,2020

[3] 2018-2020学年华东交通大学“优秀教师”,2020

[4]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

六、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478518,复杂场地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力学特性及其抗震性能评价体系研究,2025/01-2028/12,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52368072,地震作用下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其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研究,2024/01-2027/12,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908216,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EPSC米字格混凝土墙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2020/01-2022/12,已结题,主持

[4] 江西省主要科学技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204BCJL23032, 2020/01-2023/12,结题,主持

[5] 江西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0224BAB204073,红黏土动力反应特性及其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2023/01-2025/12,在研,主持

[6] 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项目,20202BAB214026,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EPSC米字格混凝土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2020/01-2021/12,结题,主持

[7]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20YB059,新工科背景下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2020/01-2022/12,结题,主持

[8]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青年项目,GJJ180339,近断层强震动作用下大型复杂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2019/01-2020/12,结题,主持

[9] 中铁四局科研合作项目,基于陶瓷文化的景区建筑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结题,主持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8213,联络通道机械法施工对已建盾构隧道受荷变形影响机制与控制基准研究,2021-01/2024-12,结题,参与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52068029,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与结构噪声的预测方法及优化控制研究,2021-01/2024-12,结题,参与

七、近期论文:

[1] Tang Baizan, Li Xiaojun, Chen Su, Zhuang Haiyang, Chen Hua-Peng. Investigations of seismic response to an irregular-section subway station structure located in a soft clay sit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217:110799.

[2] Tang Baizan, Chen Su, Li Xiaojun, Xiong Lihong, Chen Hua-Peng, Qingsong Feng.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frames with EPSC latticed concrete infill wall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197:109437.

[3] Tang Baizan, Yu Bingyan, Zhuang Haiyang, Li Xiaojun, Huang Dawei, Wan Wei. Seismic behavior of irregula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saturated sand[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4,179,108478.

[4] Zhuang Haiyang, Yang Jing, Tang Baizan*, Liu Xuchen, Zhang Ji. Cyclic seismic pushover testing of a multi-story underground station[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4,154:106087.

[5] Tang Baizan, Dong Yuying, Bai Wen, Chen Huapeng, Zhuang Haiyang, Deng Wenchao. Seismic Response of Star-Type Grid Concrete Wall Structure by Numerical Modeling[J]. Materials, 2022, 15(23): 8519.

[6] Tang Baizan, Deng Wenchao, Chen Su, Li Xiaojun, Zhuang Haiy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rregular section underground structure shaking table test model [J].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2022,2(4):53-59.

[7] Tang Baizan, Li Xiaojun, Chen Su, Xiong Lihong. Shaking table test of a RC frame with EPSC latticed concrete infill wall[J]. Shock and Vibration, 2017,(3):1-18.

[8] Chen Su, Tang Baizan, Zhao Kai, Li Xiaojun, Zhuang Haiyang. Seismic response of irregula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under adverse soil conditions using shaking table tests[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0,95:103145.

[9] Chen Su, Tang Baizan, Zhuang Haiyang, Wang Jianning, Li Xiaojun, Zhao Ka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hallow-buried subway station in liquefied soil[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0,136:106153.

[10] Yang Jing, Zhuang Haiyang, Zhang Guangyu, Tang Baizan, Xu Changji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fragility of two-story and three-spa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using a random forest model and a new damage description method[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3,135:104980.

[11] 唐柏赞, 熊立红, 李小军, 陈苏, 陈华鹏, 黄大维. 足尺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 凝 土 填 充 墙 钢 筋 混 凝 土 框 架 抗 震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J]. 建 筑 结 构 学 报 , 2020,41(9):13-23.

[12] 唐柏赞, 陈苏, 李小军, 庄海洋, 吴旺成, 苗雨. 粉质粘土-非规则截面地铁车站变形特性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 2019,40(5):128-137.

[13] 唐柏赞, 李小军, 陈苏, 倪克闯, 景冰冰. 可液化地基-非规则截面地铁车站地震变形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39(11):217-225.

[14] 柏文, 唐柏赞*, 戴君武, 杜轲, 杨永强. 考虑地震和材料强度不确定性的瓷柱型电气设备易损性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41(7):2594-2605.

[15] 李小军, 曹鑫雨, 唐柏赞*, 邓小芳. 斜向肋格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54(2):81-89.

[16] 冯青松, 余超, 唐柏赞*, 周涛. 双层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与结构噪声预测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23,42(9):304-311+321.

[17] 唐柏赞, 余广汕, 龚凯, 庄海洋, 刘旭晨, 张季, 郭文杰. 格构式混凝土墙体结构性能研究进展[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4,41(05):115-126.

[18] 庄海洋, 唐柏赞*, 余冰雁, 许紫刚, 张季, 周珍伟. 地下结构抗震与减隔震研究进展与展望[J]. 震灾防御技术, 2023,18(1):1-12.

[19] 吴涛, 万伟, 王开君, 程明龙, 王潭, 唐柏赞*. 基于施工全过程老旧厂房加固的抗震性能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4,46(1):161-168+147.

[20] 杨靖, 庄海洋, 唐柏赞, 刘园园. 关于地下结构云图法地震易损性分析中输入地震动最优数量的探讨[J]. 振动工程学报, 2025:1-10.

八、主要科技奖励:

[1] 大型地下交通基础设施抗震减灾关键技术与应用,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排名第5)

[2] 复杂地层水下长大盾构隧道抗震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排名第15)

[3] 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排名第13)

[4] 典型核电厂CAP1400核岛构筑物抗震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中国地震学会学术成果奖,2019(排名第11)

九、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1] 唐柏赞; 陈苏; 李小军; 冯青松; 刘林芽; 周双喜; 黄大维; 涂文博. 一种光纤光栅剪切力传感器及其工作方法, 2023-11-21, 中国, CN109540356B

[2] 唐柏赞; 陈华鹏; 雷晓燕; 李小军; 杨美; 冯青松; 涂文博; 余超; 一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试验装置, 2021-9-21, 中国, ZL202010181172.9.  

[3] 唐柏赞; 陈华鹏; 刘林芽; 张燕; 杨美; 冯青松; 黄大维; 涂文博. 一种地铁车辆段柱底承台隔振单元, 2020-12-8, 中国, ZL202020284002.9.

[4] 唐柏赞; 陈华鹏; 刘林芽; 张燕; 杨美; 冯青松; 黄大维; 余超. 一种地铁车辆段咽喉区减振降噪轨道结构, 2020-12-1, 中国, ZL202020257381.2.

[5] 唐柏赞; 陈苏; 李小军; 冯青松; 刘林芽; 周双喜; 黄大维; 涂文博. 一种光纤光栅剪切力传感器, 2019-07-19, 中国, ZL201920051980.6.

[6] 唐柏赞; 万伟; 肖键; 智慧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系统.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2023SR1560448.

十、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工程项目管理》、《道路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