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新媒体中心 报道
“没有破釜沉舟,就不会破茧成蝶。”刘新龙用自己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刘新龙,男,1988年5月出生,2008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2010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就业于中国中车株洲车辆厂,2012年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现任华东交大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轨道车辆系系部副主任,负责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2005年初入校园的刘新龙怀揣着无限的少年意气,在大学三年的时光中,他不仅认真对待课程学业,并在班级中当选班长,帮助老师与同学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在学生会担任部长,在这期间,刘新龙不仅收获了老师同学们的信任,更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但是他并不想像大多数人那样毕业就去工作,他始终认为现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由于同时兼任班长和学生会部长,日常学生工作繁忙,这对想专升本的刘新龙来说阻力很大。虽然有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也曾经有动摇过,但是最后刘新龙还是决定相信自己,毅然选择了专升本。
全部的努力终归是没有辜负自己,刘新龙在2008年成功专升本,成为了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的一名学生,接下来两年中,他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专业知识,在2010年顺利毕业后,也正式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中国中车株洲车辆厂的工艺生产部门,一方面负责生产调度的工作,另外,当时他所在单位党委宣传部对每个部门、每个月都有稿件撰写数目要求,他凭借在大学培养较好的文字功底,为所在部门贡献了50%以上的稿件,对于当时企业文化宣扬与部门工作特色交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是以专业技术为主,不能因为有一点小特长有地方发挥就荒废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当时的刘新龙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辞职考研。当他提出辞职的时候受到了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挽留,不过这些仍然无法动摇他考研的决心。
辞职考研是一个破釜沉舟的做法,当时身边很多人都劝刘新龙保留工作,边工作边考研,但是刘新龙却很坚定,他始终认为最好的学习氛围永远是在学校里。
回到学校以后,母校的林凤涛老师把饭卡借给他用,那时还没有支付宝等快捷支付,食堂只能用饭卡消费,母校老师的热情帮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吃饭的问题,其他的老师也对他寄语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这份情谊让他始终铭记于心。2013年在兰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偶遇了母校肖乾教授,肖院长语重心长地说:你在那边要好好努力,争取早日毕业,回来建设你的母校。这番话让他感慨万分。
在那段备考的漫长日子里,刘新龙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是幸好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除了母校的老师们,还有一个跟他一样辞职归校备战考研的朋友,在提起这位研友时,刘新龙很激动,“我很感激这位同学,当时如果不是他,我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就在这样的互相鼓励与坚持下,最终两个人双双考研上岸,刘新龙如愿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并且硕博连读。
“读过博士的人就知道,博士太难毕业了。”刘新龙说道,“并不是单单靠坚持就可以解决的,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
读博那几年,他也经历了迷茫期,因为博士的研究方向始终不清晰,他克服重重困难,阅读大量的文献,并通过与导师反复沟通最终商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然而,因为是课题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课题组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也让那时的研究工作迟迟无法开展。不过这些对于他而言都不算什么。通过文献的积累和调研,他获得了灵感,加上本科就是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他决心从研发实验设备做起。从试验设备的设计,出图,加工,组装,调试,成型,从一个个螺丝钉开始安装到整台试验设备成功研发并运行,借助这台来之不易的实验设备,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在读博期间以一作发表了3篇SCi和一篇EI论文,完全达到了西南交大博士毕业的要求。
在那以后,他的导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华东交大的学生是个特例,那里来的学生特别能吃苦,做事勤恳认真。以后只要有华东交大的学生选他做导师,一定会优先考虑。
在西南交大读书期间,刘新龙坚持天天跑步,累计跑步公里数高达3000公里,后来还在成都有专门的骑行队伍,累计骑行1万公里,体重也直降20斤。坚持运动是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因为健康的身体才是做研究的资本,而压力大的时候除了去运动,刘新龙还会通过画画来缓解压力让自己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
刘新龙博士毕业后,因为在考研期间受到了母校的恩惠与栽培,所以最终他拿着双证回到了华东交大报到,为母校培育学生,在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轨道车辆系担任系部副主任,负责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并且身为硕士生导师,现指导3位研究生,对载流摩擦磨损、弓网接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1作SCI论文6篇,1作EI一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全额资助),江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重大专项2项,联合基金2项,高铁联合基金1项。参与多台摩擦磨损实验设备的研发工作。并且成功研发了西南交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第一代电接触摩擦磨损实验设备。
刘新龙曲折但是传奇的求学路中,始终都离不开“坚持”二字,也正是这份坚持还有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深究才能让他一路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破釜沉舟相信自己,才能破茧成蝶成就自己。
(责任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