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欢迎你

领导班子信箱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正文

我院教师在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时间:2024-09-02  供稿人:  文章来源: 发布者:柳祚满  浏览:


近日,我院测绘工程研究所陈云锅博士在地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中科院1区TOP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高水平论文。

陈云锅博士的论文《Lithospheric rheology in West Tibet and Pamir constrained from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05 Mw7.6 Kashmir (Pakistan) earthquake》发表于地学领域顶级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近5年影响因子5.0,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4.118954)上。壳幔岩石流变是理解大陆岩石圈各分层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位于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地区(图1),主要由西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和藏西高原西侧组成,其内部变形强烈、模式变化多样、大地震频发。青藏-帕米尔-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岩石圈变形成因、样式和动力学机制的壳幔流变学解释一直是高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验证高原造山演化理论的模型基础。

陈云锅博士在研究青藏高原大震震后形变机制及其流变模型取得新进展:(1)位于地震震源北侧400-500 km的中国境内陆态网络GPS台站可监测该地震长期远场震后形变,其近7年的南向累积位移达8-10 mm;(2)近场震后形变贡献主要来源于发震断层面的震后余滑机制;(3)综合此次地震近远场震后形变特征,可清楚地探测到西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以及藏西高原由南向北的流变横向不均一性,其稳态粘滞系数存在1-2个数量级差异。

此项研究成果不仅有效地厘定了断层震后余滑和帕米尔高原黏弹性松弛的形变时空贡献特征,更首次约束了西喜马拉雅-帕米尔地区的下地壳流变横向不均一性,可与壳幔速度结构、地震活动性差异相互论证,为构建高原岩石圈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流变学基础。

图1. 西喜马拉雅、帕米尔和藏西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构造特征和2005年Mw7.6喀什米尔地震震后形变观测。图1a中的红色箭头表示震间速度场,绿色实习圆表示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红色沙滩球表示主震震源机制,黑色实线表示活跃断层地表行迹线;图1b中红色和绿色矩形框为InSAR数据覆盖区域,蓝色和红色实心小矩形分别表示近场和远场GPS台站位置。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是一本专注于GEOCHEMISTRY & GEOPHYSICS领域的Multi-Language学术期刊,创刊于1966年,由Elsevier BV出版商出版。该刊为大类学科地球科学1区TOP期刊,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也是自然指数期刊之一(目前地学类仅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Nature Geoscience等六种期刊进入了自然指数期刊)。